top of page

歷代先祖

歷代先祖: 文字
新增專案.jpg
歷代先祖: 圖片

郭氏始祖虢仲/虢叔

資料來源:郭世科

        華夏郭氏,乃軒轅黃帝之裔。相傳4700年前,黃帝世嗣少典氏,母曰附寶。一日見大電繞北斗,感而有孕,二十四個月生帝于「軒轅之丘」因名軒轅;國于有熊,故號有熊氏;長於姬水,而又以姬為姓。 


        從軒轅黃帝元年即西元前2698年到周武王登基立國的西元前1122年,相距1576年,共傳28世。26世季曆,又名王季,生三子:長姬昌、次虢仲、三虢叔。27世姬昌,即周文王。文王次子姬發,即周武王,為28世。 


        武王滅商,建立周朝後,為「親親、酬功」,更為牢固地控制被征服的廣闊區域,維護其統治地位,大力推行「封邦建國、屏藩周室」的分封制度,建立了一整套較夏、商兩代更為嚴密、更為典「宗君合一、家國同構」的封建宗法制度。 


        相傳,武王、周公、成王先後建置七十一個諸侯國。周王室的子弟一般都得到了封地,立為大、小諸侯。


        通過這種分封制度,周王室不但有效地統治了原來商朝的地域,而且不斷擴大其影響和勢力,成為遠遠超過商朝的一個強盛的奴隸制國家。 


        虢仲、虢叔作為文王之弟,在武王滅商之前,已是「勳在王室、藏於盟府」輔佐朝政的「王室卿士」。卿士是周廷中品級最高的官職,即太宰、太宗、太史、太卜、太祝、太士六卿的合稱,一般均由功勳卓著的元老重臣、宗室戚貴擔任,協助周王室處理政務。 


        在周代,「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」。換言之,對內維護宗法、禮儀和社會秩序,對外負責征伐、禦敵等軍事重任,是卿士的主要職責。 


        虢仲、虢叔兼具元老重臣與宗支近族的雙重身份,負有特殊使命,因而其所封之國,一個在西,一個在東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 


        其地在西的「岐之鳳翔」,即今陝西省寶雞市以東一帶,為「畿內之地」,是緊鄰周天子國都鎬京的重要封國,負有「屏藩京城、捍禦戎狄」的重大使命,是監護周王室西北邊睡的一方諸侯。其都曰「虢鎮」,即今寶雞市虢鎮。虢仲受封于此,史稱西虢。 


        周王室創業伊始,根基未固的周武王姬發,面對商王朝遺留下來的大批「殷民百姓」及勢力強大的東方諸侯,深感憂慮,「日夜不寐」,後來納周公旦之策,在分封諸侯的同時,「營周居於洛邑(今河南洛陽)」,作為周天子巡狩、監控東方各國的「陪都」,史稱「宗周」, 亦曰「王城」。為加強洛邑的防禦體系,監護鄰近諸侯,武王將虢叔封于緊靠洛邑的滎陽一帶,史稱東虢。 


        虢叔在周初歷史上的地位,《尚書・君爽》曰:「在昔上帝割申勸寧亡之德,其集大命於厥躬?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;亦惟有若虢叔,有若閡夭,有若散宜生,有若泰顛,有若南宮括。」「就是說文王治理天萬,主要依靠的就是虢叔、散宜等5位大臣。」《新序》卷五亦說:「武王學乎虢叔。」《韓詩外傳》卷五又云:「周公學乎虢叔。」《白虎通・辟雍》亦云:「周公師虢叔。」虢叔既為武王、周公之師,可知虢叔是周初一位影響極大的人物。 


        隨著虢仲、虢叔的分封,在中國歷史上便產生了虢國;由於封王封姓,虢仲、虢叔位列公爵,尊稱虢公,所以兩個虢國諸侯,便由姬姓成為虢姓,這也就是虢姓的來歷。

歷代先祖: 文字

汾陽

郭子儀公事略
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image1 (3).jpg
歷代先祖: Who We Are

         郭子儀,華州鄭縣(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)人,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、軍事家,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,歷事,封汾陽郡王,世稱郭令公。公元697年陰曆十二月十二日(698年1月29日),一說是中秋節(697年陰曆八月十五日,陽曆697年9月5日)生於華州鄭縣(今陝西華縣)。出身官吏之家,父親是壽州刺史郭敬之。郭子儀早年正是盛唐時期,並未受重用。


        天寶十四年(755年)安史之亂時,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武,在今寧夏靈武西),奉討伐,聯合朔方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,會師常山河北正定),擊敗史思明,收復河北。此時郭子儀建議皇帝,北取范陽,直搗叛軍虎穴,以減輕潼關之圍,但是玄宗不允。


         此後種下日後晚唐藩鎮割據的局面,日後亦成為唐朝滅亡之遠因。天寶十五年(756年)與回紇聯軍平定河曲,次年春天收復河東(今山西永濟)、馮翊(今陝西大荔),並進攻潼關,大敗崔乾祐,唐軍死傷過萬人。崔乾祐退保蒲津。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。唐肅宗即位後,拜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


        至德二年(757年),奉引兵赴鳳翔,途中在白渠留運橋(今三原東南)擊敗李歸仁鐵騎五千人,五月,與安守忠、李歸仁戰於清渠(今西安以西)失利,退保武功(今武功西北),九月,隨元帥廣平王李俶率唐與回紇合兵十五萬人,再與安守忠、李歸仁交戰於香積寺(今長安縣西南)之北,回紇兵繞到敵人後方,前後夾擊,殺敵六萬人,張通儒逃往陝郡,最後收復首都長安(今陝西西安),唐軍威儀再度得以重現長安。


        其後,唐軍乘勝東進,於新店(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)大敗嚴莊張通儒等十五萬人,迫使安慶緒渡黃河,退回相州。東郡洛陽復歸。以功加司徒,封代國公。史思明從范陽率軍救安慶緒,雙方大戰於安陽河(今安陽北)北列陣接戰,廝殺難分難解,最後由九個節度使率領,號稱六十萬人的唐軍退潰(鄴城之戰)。此場戰役的主要指揮者宦官魚朝恩,其並無領導才能,並將戰役失敗之責歸於郭子儀。郭子儀被召還長安,解除兵權,處於閒官。


        寶應元年(762年),太原(今太原西南)、絳州(今山西新絳)軍兵叛亂,朝廷恐懼,封子儀為汾陽郡王,出鎮絳州。又遭宦官程元振離間,解除兵權。


        廣德元年(763年),吐蕃安史之亂攻佔河隴地區,程元振知情不報,僕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入侵,同年十月,吐蕃攻到奉天縣(今陝西乾縣),京師震撼,直逼長安,朝廷再度啟用子儀為關內副元帥。此時吐蕃軍已渡渭水,迫唐代宗棄長安東奔陝州,子儀循秦嶺商州(陝西商州)收集散兵數千人,以智取勝,白天擊鼓張旗,夜間多處燃火,吐蕃不解其意,乃撤兵西去,於是長安光復。十二月,代宗回長安,郭子儀到滻水迎接。代宗羞愧說:「用卿不早,故及於此。」


        廣德二年(764年),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反,引回紇、吐蕃十萬軍進攻關中。子儀埋伏於乾陵(陝西乾縣),回紇、吐蕃軍知其有備,不戰而退。


        永泰元年(765年)七月,唐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下嫁郭子儀第六子郭曖。十月,回紇、吐蕃再度聯兵內侵,子儀在涇陽(今屬陝西)被回紇所圍。子儀在回紇素有威望,親率數十騎到前線,親自說服回紇大帥藥葛羅與唐結盟,反將吐蕃擊潰,穩住關中,長安之危遂解。


        大曆元年(766年),屯軍於河中,使軍糧充裕。大曆八年,吐蕃十萬之眾強攻涇、邠(今彬縣),子儀遣兵馬使渾瑊出兵宜祿(今長武),結果首戰失利,遂召諸將檢討戰敗原因,再兵分三路,連克百城(今甘肅靈台西南)、潘原(平涼東)等地,吐蕃敗退。


        大曆十四年(780年),唐德宗李適繼位,子儀被尊為「尚父」,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,即781年7月9日 (農曆六月十四),郭子儀去世。據《舊唐書·郭子儀傳》載:「薨,時年八十五,德宗聞之,震悼,廢朝五日…陪葬建陵,…舊令一品墳高丈八,而詔特加十尺。」該墓在陵西南2公里的坡陽村,墓前有清代畢沅書的郭子儀墓石碑。今墓已夷為平地。


        歷代狀元中,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,即身為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(狀元)的郭子儀,一生歷仕玄宗、肅宗、代宗、德宗四朝,曾兩度擔任宰相。同時,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。

歷代先祖: 文字
新增專案.jpg
歷代先祖: 圖片

資料來源:世界郭氏宗親總會/郭立初/郭慶瑞整理

新增專案 (1).jpg
歷代先祖: Who We Are

◆十二使祖

        榴陽郭氏始祖十二使公,諱淑名魚,又名淑翁,字裏之,號覽溪;世居河南光州府固始縣,榴陽王十二始祖就是榴陽始祖,亦就是南台灣郭氏宗親的始祖,更是郭氏裔孫口中所稱的老祖公、老祖、聖祖。


        十二始祖係河南省固始縣人,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五年(西元641)當時官拜十二衛之府兵隊正,尊稱為十二使公,家學淵博聰慧、才智出眾而晉任,廿九歲時即唐高宗二年(西元669) ,奉命隨歸德將軍陳政帶軍南下,入閩平獠亂,獲得三元真君及李老先生之襄助(後人尊稱為三聖始祖),終得敉平獠亂,開闢漳州,以柳營江為基地,卜居漳州龍溪廿八都榴山之南,成為唐代入閩開疆闢土之功臣,亦為郭氏入閩最早的開基祖;因為據於榴山之南,南方稱陽,故尊稱榴陽王十二使祖。


        文武兼施、恩威並濟,復得三元真君及李老先生之襄助,終獲敉平蠻獠,開闢漳州,以柳營江為策源地,卜居漳州龍溪廿八都之埭,郭埭有榴山,埭在山之南而稱榴陽,因之為榴陽始祖。


        譜載榴陽王為陳政的女婿,唐玄宗元年(西元713)元月初二辰時,十二使公趺坐而化,登仙神之列,享年七十有三,安葬於榴山荔枝林,坐乾向巽辰戌,墓碑以「榴陽肇始祖十二使郭公諱魚之墓」銘記。勒碑唐郭十二使祖為記其奉旨賜尚方寶劍巡狩天下,神威顯赫,護國濟世佑民,所到之處閤境平安,物阜民豐,此乃十二使祖之庇佑寵賜也。


        榴陽王十二使祖羽化成仙,時有降駕濟世之舉,但不建堂立廟,採值年遷駕,擲筊駐營之型式,值年地區涵蓋台南市西港、仁德、關廟、歸仁、安定、土城、喜樹,高雄市頂茄萣、下茄萣、旗津、屏東縣萬丹、潮州等縣市鄉鎮,順此記述。


◆三元真君
        三元真君神威顯赫,庇佑十二使祖平獠之亂,居功厥偉。據長輩口傳稱:三元真君係姓洪,其餘歷史文獻資料已無從考證。
       十二始祖係文官掛武帥,入閩平蠻獠之亂,曾遇難被困,當時十二始祖乃擺設香案,祈求上蒼幫助解厄,並許願稱:不論是何人,能幫忙解危成功,願讓予大位上座,吾則旁立於側報答宏恩。遂有三元真君顯靈,在夢境裡對十二始祖指示迷津願幫助解難等情,後來十二始祖終於敉平蠻獠成功,乃信守許諾中央大位讓予三元真君坐鎮,以表報恩之意。


◆李老先生
       係博學之士,聰穎過人,足智多謀,襄助十二使祖平獠有功,功績偉業為後世所讚佩。
       李老先生係一種最崇高尊敬之稱呼,其於十二使祖出征平獠時,擔任軍師(即現今的幕僚長、參謀長、秘書、機要秘書等類稱)。其學富五車,博學廣聞,足智多謀,是十二使祖身旁難得的幕僚奇才,襄助聖祖敉獠,功績卓著。今神威顯赫,益世佑民,為眾信徒崇敬所供奉,亦是最大的精神支柱。

歷代先祖: 文字
新增專案 (2).jpg
歷代先祖: 圖片

廣澤尊王事略
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        廣澤尊王(923-938)是中國福建泉州三邑南安土神,又稱「保安尊王」、「保安廣澤尊王」,俗稱「郭相公」、「郭聖公」、「郭聖王」、「翹腳王」、「聖王公」等。


        廣澤尊王郭乾,一名「忠福」,生於後唐同光元年(923年)二月廿二日,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小溪場金谷莊(今屬安溪縣)人。是先祖「子儀公」六子「曖公」之四子「嵩公」入閩屯於南安郭山之後人,父名郭理柱(一說郭明亮),母名林素娘。父母皆受僱於楊姓地主,他七歲喪父,家境貧寒,幫忙地主放牧。


        楊姓地主欲遷徙祖,請了一位道行高深的風水師(姓名不詳,一說崔芸)擇地。但地主吝嗇成性,並未善待風水師,甚至還將跌落廁所的屍洗淨後,切片煮熟,供應風水師食用。風水師得知受到地主此般侮辱之後,怒火中燒,不但不幫地主選擇吉地改葬,反而將難得一見的吉地「羊棚蜈蚣穴」,告訴了善良忠厚的郭姓牧童。牧童將父親遺骨葬在吉地之後,就和母親離開了楊家,搬到福建泉州三邑南安詩山落腳。


        他日夜在山上打坐修煉,竟然因為父墳風水的庇蔭及自身努力,打坐時得道升天,牧童的母親發覺不對,看到他兩腳盤著腿而仙逝,於是去拉他的左腳,他左腳垂下,但依然成仙。故其造像為一腳盤腿,一腳下垂的「翹腳」造型。聖王年十六得正道 (後晉高祖天福三年,西元938年農曆八月二十二日,距子儀公226年)。


        升天後,郭乾經常顯示事蹟,受到歷代皇帝尊封。清代光緒年間的《郭山廟志》記載,宋高宗時皇宮火災,尊王滅火救駕有功,第一次受封;其後宋寧宗宋理宗都曾敕封,宋寧宗並封其父母為「太王」、「太妃」。


        民間傳說,清朝雍正帝尚未登基時,得了嚴重的天花,藥石罔效,羣醫無策,正病危時,某夜夢見一少年送來「降痘丹」,問其姓名,答云:「泉州郭乾」,夢醒,果然病癒,遍訪其人,始知乃廣澤尊王顯靈,逐加封為保安廣澤尊王。最後一次受封則在清穆宗同治九年(1870年),更因顯靈定寇,由永春刺史翁學本南安縣令吳光漢奏請加封「保安」,封爵全稱「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」,簡稱「廣澤尊王」。


        每年舊曆八月都會舉辦廣澤尊王「封塋祭祖」的活動,各地的信徒,至閩南泉州安溪縣祭拜廣澤尊王的祖墳,對尊王先人表示敬意。「封塋祭祖」時,先祭當年地主「楊公墓」,以示不忘故主初恩。祭完楊公,信眾扶持尊王神像,祭拜尊王祖墳而退。

歷代先祖: 文字

清真五姓
聯宗源流考

郭立初 撰記

        唐朝天寶十五年(西元七五六年) ,時中書令郭公子儀,領兵平定「安史之」,收復京師,中興唐室,功績彪炳,公與帳中文武部將:「丁渾咸、馬麟、白文光、金祝捷」等五人,袍澤情深,情同手足,又因教宗回回,志同道合,乃結盟為兄弟,為五姓聯宗之緣起。


        「清真」為回教寺之謂,千百年來,五姓宗裔,藩衍海內外,融合漢化,維為緬懷祖德,謹記前盟,遂以「清真」為堂號,納「丁馬白金」開汾陽五姓聯宗,回溯盛唐功績。

歷代先祖: 文字
bottom of page